【实用】冬至的作文600字汇编七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冬至的作文600字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繁华隐去我们心中对家的思念,但对家人的暖爱却永不磨灭。
这周借着冬至我回到外婆家。一进门,我就看见外婆,多日不见,她的白发更多,背似乎也更驼。我用生硬的本地话叫句“外婆”,她看见我,顿时笑开花,一个劲地嚷嚷着:“哎呀!好,回来就好,就好。”外婆转过头去,可我还是看见她眼眶红。我进屋,桌子上摆满好吃的,还有外婆亲手包的薯面饺。
我拿起外婆递来的筷子,夹一个薯面饺,啧啧叹道:“外婆的手艺就是好,真好吃。”可外婆却摇摇头:“好吃就多吃点,只要你不嫌外婆脏,常回来看看外婆就好。”看着外婆泪光闪闪的眼睛,我的头沉重地再也抬不起来。
是啊!长期的隔离,我都不曾记挂外婆。我真自私,我悔恨、愧疚。外婆,对不起!就让这冬至暖暖的温情化作满天相思的雨,滋润我干涸的心田,让我学会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吧。
外婆在一旁催着:“多吃点,以后就吃不到。”我的心隐隐作痛,难道今天的味道只能用来回味吗?我强忍着不让眼泪滴下来,可是,就在外婆转身的刹那,眼泪从我的眼角顺着碗沿飞泻而下,止也止不住……
冬至,冬天至爱的日子,把那份埋没心中的爱回报给所有爱你的人,你才会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爱。没有付出的收获,没有感恩的奉献,没有理解的宽容,那不是真正的爱。
外婆,也许我们的相处是短暂的,但我会永远记住您那和蔼慈祥的眸,年轮蜿蜒的颊,热情的招呼与那双温暖的茧手。相信吧,我会常回家看您,因为,在这个冬天我感受到您对我深沉的无法用言语叙述的爱。
谁说爱的奉献要轰轰烈烈,一片冬至温情,一次真诚的问候,一碗爱的薯面饺,一句“我会常回家看看”……这不都是爱的感恩吗?
常回家看看,看看外婆,看看所有爱你关心你的人吧。他们的幸福是我们用温情勾勒的。
今天是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家乡的习俗是冬至吃汤圆的,可惜因为在学校,有几年已经没有在家吃汤圆了。但是今天,学校竟然组织大家包汤圆,真的很出乎大家的意料,一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都兴奋了!
老师先帮我们分好糯米团和麻心,再把我们每8人分成一个小组开展活动。好,汤圆开做啦! 我们把汤圆揉成一个个小球,然后压扁加入少量麻心,像包饺子一样,把皮粘合在一起搓成圆球。当然,我遇到了问题--总是不能把汤圆搓圆,总是有一个一个的“小尖角”。装着馅的汤圆里头似乎有许多调皮的小人,像是把脚一只一只翘出来,形成一个一个尖尖的角,真是难看。哎,都是软软的糯米粉惹的祸,任我们怎么努力搓都没用。后来,我干脆等“汤圆们”干一点了,硬一点了再去搓,里面的“小人”安心了,不会再动了,真是“软的不服,得来硬的”! 再看看其他组的同学--瞧,有的同学把馅放得太多了,结果成了“黑煤球”;有的同学没放馅,汤圆就成了“实心球”。施捷仁同学在做的时候,禁不住鲜美的麻心馅的诱惑,往嘴里一点一点的塞,引起了同学们阵阵笑声。
一节课过去了,我们的汤圆做得差不多了,一个个白白的“胖娃娃”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像“孩儿兵”排着队伍等队长检阅呢! 做好了,当然少不了吃这个环节。嗨,热气腾腾的汤圆来啦!汤圆冒着热气,在盆里等待我们品尝。“咦?这汤圆汤的颜色怎么跟在家里吃得不一样?”哦,是汤圆的“馅漏”了!后来我们知道,原来“罪魁祸首”是王子木。他做了一个“黑煤球”汤圆,外头是馅,而馅的里头才是糯米粉,所以,我们的汤圆汤全被它“污染”了。 虽然汤圆包得不是很好,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
这一碗碗汤圆热乎乎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承载着同学们的笑声,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冬至,让整个校园都弥漫着一股暖意中!
在特别的一天,清醒。懂得珍惜。
——题记
外面的树都已经凋零,只裸露着一根根的枯枝,没有一点生机,天空下着牛毛细雨。天气已经渐渐冷了,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
忽然间想起了很久没和外公说说话,于是就吵着要妈妈带我去找外公。
今天也是冬至,汤圆是冬至的象征,这是众人皆知的。一到外公家外婆就急忙端出来一碗汤圆让我吃。那汤圆在今天尝起来特别的甜。外公看着那汤圆哀叹道:“哎。又多了一岁,都七十老几了。”
外公生病了,说是背怎么了。我是刚刚才知道的。看着外公走路还得一手叉在腰上然后在慢慢的挪着那重如千斤的双脚。我真不敢相信两年时间的力量竟是这般的无穷大。竟然将当初一位健壮的外公变成了现在这般的弱不经风。我止住了脚步仔细端详着外公,他满脸是岁月爬过的痕迹,见证了他的沧桑,外公总是跟我们说他过去的生活是如何的苦,然后再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认真读书。
外公的脸越来越瘦了,两鬓都被白发占据……看着看着,晶莹的泪珠在眼眶里打着转,经过凸透镜的原理不禁又把外公脸上的瑕疵又放大了好几倍。外公见状用他那慈祥的语调问:“敏儿,怎么哭了?我此时心湖波澜起伏,只是一味的摇头:“没事儿,没事儿,外公您也吃汤圆吧……”
看外公站着的样子好难受,我连忙搀扶着他到床上躺着,然后坐在旁边和他聊天,和他一起话家常,唠叨着……其实这时我心不在焉,外公问我二胡学得怎么样了,我装着很得意的样子说:“拉得比你好了,过几天我拉《化蝶》给你听……”外公越聊越起劲,似乎很高兴就唱起了芗剧。
窗外的雨依然不停的下着,如雾般轻烟缭绕朦朦胧胧,一切都笼罩在烟雨中,把我眼里的世界变得模模糊糊的。
一直唱着,唱着……我此时想起了已经逝去的爷爷……一想到爷爷心中就存有一丝的遗憾——一定要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
外公的声音如太阳,又照亮了我那颗背岁月打败的心;如雨露,滋润了我那颗久逢干旱的心……
屋顶的烟囱飘出袅袅烟云,柔柔的、如雾如尘;火红的、灯笼形的电灯放射出明亮而又温暖的光线;空气中满是温馨的香味儿……今日是冬至,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
离晚餐还有三四个小时呢,大家就都忙开了。有人忙着烧饭,有人忙着整理东西,还有人嘛……忙着玩儿?!只见大伯伯把袖子挽得高高的,胸前围着一块又小又式样老土的围裙,一手握铁铲,一手持蔬菜,两脚实实的踏在地上,扎着马步。现在的大伯伯哪里还有一丝一毫平日里的严肃?大伯伯被熏得通红的脸上,弯弯的眼睛下,有两个圆圆的小酒窝告诉人们它的幸福,可爱极了!奶奶和大妈妈则站在大门口和几位邻居讲述着我们家里精彩、有趣、丰富的生活,讲述着我们家里每一个人的精彩。她们的脸上洋溢着的,是欣慰的笑容!哥哥和我拿着一部手机,坐在凳子上,分享我们各自知晓的有趣的视频,分享我们各自发现的动听的歌曲。只看见一大一小两个脑袋紧紧地挨在一起,只听见从我们嘴中流泻出如银铃般清脆的、“快乐”的笑声……
终于开饭啦!因刚刚成年还不太会喝酒的哥哥,自告奋勇地举起酒杯,到了半杯白酒,起身,碰了我们全家每一个人的杯子,一阵 “乒乒乓乓”、悦耳的玻璃杯碰撞声后,哥哥一口闷,把杯子里的酒全喝光了。我用充满崇拜的目光仰视着哥哥,笑着道:“哥哥好棒!哥哥真厉害!”晚餐,一下子充满了快乐的笑声,幸福的脸庞。爷爷手舞足蹈地讲述着许多有趣的事,讲离我们遥远的事,也讲我们身边的事。奶奶坐在爷爷身边,埋头苦吃,时不时抬起头将一筷子的菜塞进爷爷的嘴里,说:“这么多菜,还塞不住你的嘴哇!”大妈妈大伯伯的筷子在一盘盘菜间挥舞,源源不断地将我们大家各自喜欢吃的菜夹到我们碗里。嘴里还嘀咕“凌云来多吃点!”“阿峰这个很好吃!”“爸妈,吃点虾,你们要多补点钙!”爸爸妈妈甜甜蜜蜜的互相敬酒,慢慢品尝……家里一副其乐融融的画面。
冬至,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温暖、幸福、快乐!
冬至,一年最冷的季节。
今年冬至,我一人在家。姥姥身体不适,妈妈留在她身边照顾。爸爸在外地上班,特意叮嘱我晚上记得给祖宗烧纸。
很久没做过祭扫祖先的事情了,只记得儿时太太拿着一支红色小花鼓,在我面前摇晃着逗我。晃晃悠悠,如今,我已17岁了。
吃过晚饭我便出了门,天早早的黑了,刺骨的风刮在脸上麻麻的,吹散了道路两旁粘在枝上挣扎不肯离去的树叶。头顶的月亮模糊不清,不似平日里那般锃亮,泛着黄,为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又添了一丝深沉。
听爸爸说,买祭祀品要去人少僻静的小店。我独自走在小道上,两只放在口袋里的手紧紧地攥着兜布,渗出了细细的汗。冬至的夜显得格外的黑,店铺基本上都早早的关了门。走了很久,一道暖黄色的光映入眼帘,一家破旧的菜市场中门前整齐有序的摆列着各种祭祀品。
我长吁一口气,终于到了。
卖家是位四十左右的中年妇女,很贴心的为我准备了红色的袋子,并介绍罗列着的金银财宝。这里是金光闪闪,最受欢迎的金元宝,那里是财源广进,意义深远的长银条。她细心告诉我祭祀的步骤——先把名字写在红袋子上,再在周围散一点纸钱,最后就着燃着的火星把红袋子从底部烧起。这样纸钱烧了,别人家不会抢。
我在心底记下步骤,谢过她便离开了。一路上,陆陆续续有人开始烧纸,嘴里念念有词。三五成群,也有一个人。人们伫立着,安静的看着火苗,嘴里念念有词,时不时用小棍将即将暗淡下去的`火苗拨地更旺。那明亮的火焰伴随着袅袅青烟既有淡淡的伤感,也是对已故先人一种深深的缅怀。
我按照心里记下的步骤将祭祀做完,又把灰烬整理在一起。并在心里祈愿——家人健康平安。我想太太能够听到我的声音,我也会为了整个家族的兴旺而更加奋发努力。
到家了,身体渐渐暖了起来。我将买好的饺子放进锅里,嫩白坚硬的它们扑通扑通的一个个跳进锅里,发出清脆的声音。不一会儿,喷香的饺子就出锅了。汤水白白的,饺子馅儿的油零星地浮在汤面上,一大口喝下去,心里满满的。
冬至,是一年最冷的时候。死者已矣,活着,要懂得珍惜。
还在儿时就知道冬至这天必吃饺子,当时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只记得妈妈的那句话: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那个年月饺子是很好吃的食品。
一般情况下是吃不上的,所以很期盼冬至的到来可以有饺子吃了,这是我家的传统习惯一直沿续到现在。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程,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不断的被国民所认同和传承。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民间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辞官回家乡时正值冬季,他看到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搭起医棚;支起的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分给来求药的每个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妖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医圣张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现今人们讲究进补养生保健,在严冬季节里进补是多数人的选择。从中医养生方面讲,冬令进补也是在冬至前后;三九天开始。民间早就有“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九九歌》就是从冬至这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记得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过节,节日家里会做许多好吃的菜,还有饮料喝。本文向您介绍有关《冬至乡思》的内容参加工作之后,就很少在家过节了,而每当节日到来,都会生起浓郁的乡思情。
到上甫工区上班以来,冬至这天,最忙的人要算帮工区煮饭的阿姨了。一早去食堂吃早餐,就看到工长与阿姨在张罗工区的“冬至盛宴”:去村里抓一只土鸡和一只鸭,再买些猪杂,听着听着就让人流口水了。阿姨是工长的妻子,她烧得一手好菜。上甫虽是一个极小的车站,但在黎钦线上其实有响当当的名头——虽然这里的交通不便,可伙食比较好,相邻站区都羡慕我们有一个好阿姨。
早就等着冬至的到来,工友们都特别期盼能早点收工。回到工区,有工友开玩笑地与工长说:“谢工长,你都不心疼夫人吗?早点收工回去帮忙吧!”谢工长工作三十年了,对待工作一直都是严谨的,他很严肃地回答:“工作是工作,聚餐是聚餐。”
下班回到工区,阿姨与休班的车站值班员已经将两张大桌摆好,把菜都盛上了,工友们迫不及待地凑到饭桌前,去闻飘溢出的菜香,阿姨急忙喊道:“快点去洗手,洗完手才能吃菜。”不一会儿,我们就与车站职工围满了两桌,热热闹闹地过着异乡的冬至节。大伙都是外地人,加起来还不到20人,我们之间的感情特别的深,就像一家人,平日里吃饭都是围在一起。
在小站工区过节,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乡思”。吃着吃着,就会有电话响起,亲人的电话就像一道“调味品”。工友们会接二连三地接到电话,我也不例外。母亲打了电话过来,熟悉的声音,关切的问候:“工区里加菜了吗?我和你爸爸在家吃,家里很好,你要安心工作。”电话那头,母亲的简短话语足以让我眼睛湿润。我对故乡,对家是思念的,可我明白,自己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以工作为主,尽心尽责。我想,安全是对工作最好的承诺,给父母最好的回报。
上甫工区的冬至,虽没有父母的陪伴,但有一群友善和蔼的工友们伴随,心里也是美滋滋的,乡思之情与友情点燃了冬天,我的冬天因此暖意融融。张诚
文档为doc格式